母親打五份工終將兒子培養成鋼琴家 ~~~ 吳純 的故事

吳純這個名字可能很多沒接觸鋼琴的人都沒有聽過,他是一位旅德鋼琴家,同時也是國內唯一獲得國際三個博士學位的青年鋼琴演奏家,同時,被歐洲媒體譽為“閃耀在歐洲的中國鋼琴之星”。

與眾多琴童開始練琴的年紀相似,吳純從4歲開始學習鋼琴,小時候的他參加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比賽,而成績也都在前三名。 1998年,16歲的他在參加比賽時受到卡琳娜▪波波娃教授的青睞,被邀請前往烏克蘭國立敖德薩音樂學院深造。 2003年後,他開始在俄羅斯、波蘭、土耳其、德國、奧地利等國家的大學和音樂廳舞台上演奏,每一次演奏,都為當地的人們帶來巨大的震撼和驚喜。
人生有五味:酸甜苦辣咸。其中的“苦味”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去嘗試的,但卻是無法避免的味道。每個人無論身份如何、財富多少,都要品嚐苦澀的味道,這裡面也包括被上天垂簾的鋼琴天才。
1982年出生的吳純,在九歲那年被父親拋棄,隨母親長大。而父親的那次“拋棄”,讓她們母子失去的不僅僅是親情,還有家裡的所有財產。為了養大吳純並讓他堅持學琴,吳媽媽有時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,去打五份工,兩個人一天的生活費,只有十塊錢。即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,吳媽媽還是一直支持吳純去參加鋼琴比賽,無論是獲獎或者失利,吳媽媽永遠都在身後默默支持他,在他參加香港回歸比賽,因發揮失常沒有取得好成績時,吳媽媽為了安慰他而徒步四五個小時去接機,儘管付不起昂貴的打車費,吳媽媽也奮不顧身的想來到兒子的身邊,但在見面後,吳媽媽卻隻字不提自己來時的辛苦,只說了一句“媽媽來接你了”。
16的時候,吳純前往烏克蘭深造,帶走了家裡唯一的三千美金,也就是從這時開始,母子二人一個在國內打五六份工,一個在國外打四五份工,目的就是為了讓吳純能完成鋼琴學業。成長路上的坎坷和拼盡所有才能得到的鋼琴,對於吳純來說是一種磨難,也是一種自我堅毅的完成,更是面對問題和挫折時候能從容沉著的底氣,因為無論發生怎樣難過的事情,只要想想那幾年的不易,他就有更多的勇氣去迎對。
這樣的生活經歷和學琴經歷,是吳純在參加《朗讀者》時說出來的,那次的節目播放出來的時間是12分鐘,而背後卻錄製了兩個半小時,因為這樣艱苦的生活讓董卿老師三次哭花了妝。
鋼琴像是吳純與媽媽之間的親情代表,也更像是他們彼此之間的紐帶和聯繫。拉近著兩人之間的距離,讓她們之間雖隔著千山萬水卻依然心在比鄰,讓她們都為了同一個鋼琴夢想而努力堅持。
吳純在一次參加訪談時也談到,媽媽送自己去學琴是為了開發智力,而那時自己也的確覺得很好玩,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就覺得很痛苦,因為練琴就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,跟開始時的興奮和美好的想像是完全不一樣的,很多小朋友可以在完成作業後就出去玩,他卻只能彈琴,而且寒暑假都沒有出去旅游過。這時候是最難也是最容易堅持的時候,因為小朋友能不能堅持得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。
他說“我的夢,是一個一個階段的,我從沒有一開始就說自己將來要成為鋼琴家,我沒有想那麼遠一個目標,然後推著自己走,去患得患失。我媽跟我說“每天進步一點點”、“跟昨天的自己比最踏實”,我就是這樣做的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,都有自己的一天天。把自己的路走好,把一天天的進步做到,再苦再難,夢就可能成功。”
沒有一個鋼琴家的學琴生涯是一帆風順的,如果有,那也一定是用勤奮和努力堆砌起來,而不是心裡想要就能得到的。沒有一位鋼琴家的成功是僅憑著他自己努力就能得到的,如果有,那也肯定是在父母的堅持之下才能拿到的,因為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,在走向成功的路上,有很多磨難和“心坎”需要藉助外來的力量邁過去,而這股力量之源,就是身邊最親的人,就是父母。

完整訪問: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