鋼琴家 盛宗亮 – 對鋼琴由厭生愛

鋼琴,盛載不少父母對孩子的期盼,十根小手指在琴鍵上輕拂,爸媽都希望子女品性如琴音般脫俗出塵。身兼作曲、指揮和鋼琴家的美籍華人盛宗亮,1999年4月獲當時美國總統克林頓邀請作曲,用於中國國家總理朱鎔基到訪時的演奏。其殊榮碩果纍纍,包括2001年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MacArthur Fellows,這是美國表揚傑出人士最高獎項之一。他除獲50萬美元獎金,更被評審會高度讚揚為「跨越文化新聲」。但原來,小時候他曾因不練琴而被媽媽打,間尺也打斷。文革時被迫離家往青海,於民族歌舞劇團擔任演奏員七年。他對鋼琴由厭生愛,體會到要孩子出類拔萃就得強迫,但懂得適時鬆手,方能讓藝術成為其終身必修課,助其活出精采人生。
盛宗亮笑容比孩子燦爛、笑聲鏗鏘嘹亮,為配合拍攝而主動擺出不同姿勢,時而躺下用手托頭、時而大爺般手放兩側蹺腳坐,不嫌其煩重複彈琴動作。他易相處且彬彬有禮,數小時訪問在輕鬆談笑間度過。但他多番自嘲牛脾氣、反叛兼自我中心,記者實摸不着頭腦。1955年12月6日他出生於上海,祖父與國民黨黨員私交甚篤,父母分別為醫生與工程師,讓「盛」氏成為當地大戶,不愁吃喝更有餘錢供他和細他四歲的妹妹拜師學琴,富貴生活讓他於孩童時期囂張得成為老師眼中釘。
「老師問我們志願是啥,人人如老師期望般說要到北京,我偏要沒大志地說要去蘇州。老師被氣得紮紮跳,罰我站至天黑,向爸爸投訴我頭長角,斥他不懂教仔。」莫非慈母多敗兒?自盛宗亮4歲起母親已逼他習琴,老師越說他天資高他越要亂彈。「結果媽媽把全屋尺子都打斷,文革時紅衞兵以為我們刻意把尺弄斷以阻止他們懲罰違規的人,哈哈哈……」你贊成體罰嗎?我不禁打岔問道。「當然要!不打怎知甚麼是好?打,好思想才會融入血成為習慣。」
文革時家庭受迫害,琴也被燒毀,他卻因此而愉快。一家人被趕到田工作,當時年僅12歲的盛宗亮繼續初中學業,某天耳邊傳來《黃河協奏曲》鋼琴版,歌韻流淌於迂迴溪河上。「猶如久違的老知己,腦袋被每個琴音縈繞着,不能自拔地懷念。」他頭上的角,讓他果敢地偷入鋼琴室練習,氣得老師把琴房鎖起。「我隔着窗看孤獨的琴,許下承諾將來要從事音樂事業。我想,是失而復得的感覺讓我不願再違背良心吧,面對頑固至極、逼不得的孩子,原來鬆一鬆手反讓其有反思、懷念的空間。」
初中畢業後,15歲的盛宗亮遠赴艱苦的青海高原,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劇團擔任鋼琴師和敲擊樂演奏員,光明正大地練習香港朋友寄來的古典琴譜。他遊走當地少數民族蒐集民間音樂,情傾著名的青海民歌《花兒》,天天跟旅族人拉大嗓門歌唱,性格越見大膽奔放。「團中鋼琴老師看我熱情洋溢,說反正我不是貝多芬和莫札特,就盡情把感覺注入琴音中。」他曾偷偷溜回老家探望年老雙親,被歌舞團押回青海。他笑說多年來牛脾氣不改,有幸老師讓他把反叛求異的思想貫注在音樂中,毋須受原有曲風規範,在彈奏時抒發出來。他說家長角色亦如是,應尊重兒女的個性,得放手讓他們發展自我。
1978年,盛宗亮成為首屆上海音樂學院學生,獲得音樂作曲學士,1982年移居紐約,先後摘下紐約市立大學皇家音樂學院碩士和哥倫比亞大學博士。「大概天底下的父母都一樣,赴美初期,爸爸為我的財政擔憂。我自信爆棚,要求他給我五年時間,若不能在作曲上取得成就便從商。」結果,求學時他的作品已於中國、歐洲和美國頻頻獲獎,包括三年獲得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獎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和美國藝術文學院大獎,爸爸只好認同他的選擇。
現時,盛宗亮每年花兩個月為香港科技大學策劃音樂教育課程,並籌劃興建劇場,直言在着重數理商科的大學內不乏音樂人才,處處卧虎藏龍。時至今天,音樂仍未能完全用來討飯吃。身為一個3歲娃娃之父,牛脾氣的他便明白父母的憂慮。「香港獨特之處在於說不清它究竟是甚麼,沒一樣東西可完全代表香港,總有伯樂接受和欣賞不同圈子、野心勃勃的年輕人。科研和商界都要求新血具創造力,音樂人正有這種力量,我現在也常讓女兒坐在琴前亂彈,待她感受箇中樂趣!」笑聲中滲出自信,他忽然技癢,手指在琴鍵上翩翩起舞。

 

From:

蘋果日報 10 May 2014


其他鋼琴名人故事:
鋼琴家 Martha Argerich: 曾非常討厭鋼琴
超越 “天才階段”, 邁向大師之路 ~~ 紀新
王羽佳 如何 脫穎而出 成為一代鋼琴女神?
兩歲半偶然接觸鋼琴,四歲半成為鋼琴小童星 ~~ Evan Le
鋼琴家盛宗亮 – 對鋼琴由厭生愛
郎朗母親的反思 ~~ 榮光有多麼巨大,母親內心的酸楚與感慨就有多麼深重!
郎朗:父親的“重壓”成就我的鋼琴夢
“鋼琴王子” 李雲迪 的成長記
小時候的李雲迪
更多學習鋼琴資訊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