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麼是數字譜?

簡譜(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)為記譜法之一,主要以數字作表達,故亦稱為數字譜。今天在東亞地區的台灣、日本和中國大陸較為常見。其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,後經德國人改良,遂成今日之貌。
另外,在德文裡,其名為「Ziffersystem」,意若「數字系統」(number system)。

 

歷史

簡譜因為相對比其他譜簡單,因此可能曾由多人獨立發明。
簡譜早在離現今三百多年前就出現,1665年,巴黎方濟會修士蘇埃蒂(Jean-Jacques Souhaitty )曾寫了一本書,名為《學習素質和音樂的新方法》,書中提出了把阿拉伯數字1至7代入唱名「ut」、「re」、「mi」、「fa」、「sol」、「la」、「si」,並加點表明在譜中的位置此一方法。
在十七世紀,法國天主教神父蘇威替(J.J Souhaitty),在指導信眾唱讚美詩時,感受到五線譜教學的困難,就想要創造一種更便捷的辦法。於是乎他以阿拉伯數字1234567來代替Do Ro Mi Fa So La Si ,並在1665年和1679年,分別發表了「學習音樂的新方法」及「用數字譜唱教會歌曲的實驗」兩篇論文,只可惜當時末受到音樂家的重視,反倒是引起衛道人士的非議,新方法於是胎死腹中。
到了十八世紀中葉,法國出現一位引領風潮的人物盧梭(法語:Jean-Jacques Rousseau,1712年6月28日-1778年7月2日)、他的著作「愛彌兒」闡述自然啟發和愛的教育,「民約論」則是近代政治學的里程碑,兩者雖然於一七六二年被法國議會查禁,卻深深影響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運動。盧梭也是頗有貢獻的音樂教育家,他寫了一百多首歌曲,獨幕歌劇「鄉村的算命師」,獲得國王青睞,演出四百多場。他主張「音樂是語言的昇華」、「人工堆砌的,都是違背自然。」「旋律是音樂的主角,和聲是襯托的配角。」他還協助朋友編輯「音樂辭典」,於一七六七年出版。當時的精緻音樂仍是貴族們的休閒享受,盧梭有鑑於「全民音樂」的重要,就於一七四二年在法國科學院(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)發表並講解此一發明,並且大力呼籲數字簡譜的優點,但他的「業餘身分」,卻遭到音樂學院保守教授們的諷刺。
經過多年之後,數字簡譜在數學老師P.Galin(1786─1821)和愛樂醫生A.Paris(1798─1866)的整理之下,漸漸受到重視。到了十九世紀,音樂教育家E.J Cheve(1804─1864)再加以改進,得到法國政府教育機構的正式認可,稱為Galin-Paris-Cheve記譜法,簡稱Cheve記譜法,俗稱「數字簡譜」或「簡譜」。這時簡譜記譜法則已經完備,成為當時正統的音樂工具。

 

系統

音符

音符用數字1至7表示。這7個數字就等於大調的自然音階。如果是C大調,加上音名,就會是這樣:
音階
C
D
E
F
G
A
B
唱名
do
re
mi
fa
so
la
ti
數字
1
2
3
4
5
6
7

八度

如果是高一個八度,就會在數字上方加上一點。如果是低一個八度,就會數字下方加上一點。在中間的那一個八度就什麼也不用加。如果要再高一個八度,就在上方垂直加上兩點(如:\dot{\dot{5}});要再低一個八度,就在下方垂直加上兩點(如:\underset{:}{5}),如此類推。見下表所示:
大調
\underset{:}{1}
\underset{:}{2}
\underset{\cdot}{2}
\underset{\cdot}{3}
\underset{\cdot}{4}
\underset{\cdot}{5}
\underset{\cdot}{6}
\underset{\cdot}{7}
\underset{\quad}{1}
\underset{\quad}{2}
\underset{\quad}{3}
\underset{\quad}{4}
\underset{\quad}{5}
\underset{\quad}{6}
\underset{\quad}{7}
\dot{1}
\dot{2}
\dot{3}
\dot{4}
\dot{5}
\dot{6}
\dot{7}
\dot{\dot{1}}
\dot{\dot{7}}
\dot{\dot{\dot{1}}}
小調
\underset{\dot{:}}{6}
\underset{\dot{:}}{7}
\underset{:}{7}
\underset{\cdot}{1}
\underset{\cdot}{2}
\underset{\cdot}{3}
\underset{\cdot}{4}
\underset{\cdot}{5}
\underset{\cdot}{6}
\underset{\cdot}{7}
\underset{\quad}{1}
\underset{\quad}{2}
\underset{\quad}{3}
\underset{\quad}{4}
\underset{\quad}{5}
\underset{\quad}{6}
\underset{\quad}{7}
\dot{1}
\dot{2}
\dot{3}
\dot{4}
\dot{5}
\dot{6}
\dot{\dot{5}}
\dot{\dot{6}}

 


音長

通常只有數字的是四分音符。數字下加一條橫線,就可令四分音符的長度減半,即成為八分音符;兩條橫線可令八分音符的長度減半,即成為十六分音符,餘此類推;簡單來説,下加橫綫數目與五綫譜的符尾數目相對應。數字後方的橫線延長音符,每加一條橫線延長一個四分音符的長度。
正如五綫譜的附點一樣,數字後方加一點會將音符長度增加一半。

休止符

休止符用「0」來表示。比四分休止符長,就只需在每一個四分休止符再多加一個「0」,不需在後方加上橫線。若整個小節均是休止狀態的話,就在每個四分音符加一個「0」,就像是3拍4就寫成「| 0 0 0 |」,而4拍4就寫成「| 0 0 0 0 |」。

無音高音符

就像敲擊樂的樂器那樣是沒有音高的,這時,簡譜就需要用「X」或「x」表達。例如啦啦隊拍手時,簡譜上就需如此表達:
4/4               > >
拍手:| X X X X X | X X X X 0 X X ||

小節線

正如五綫譜一樣,小節與小節之間以縱綫(稱小節線)分隔,樂曲終止以一粗一細的直綫表示(但是一般不分粗細);重複樂段以縱綫後兩點表示開始,縱綫前兩點表示終止。

拍號

拍號的表達方式為:「2/4」、「3/4」、「4/4」、「6/8」等等。拍號一般都是置於調號的後方。

變調與調號

表示調號有兩種方法:可以直接寫「C調」,「C小調」或「Key: C」,「Key: Cm」。亦可寫清楚主音代表哪一個音,例如1=C,就是C大調(大調以1為主音)。6=C就是C小調(小調以6為主音)。2=D就是D多利安調(多利安調以2為主音)。
五線譜有升降號,簡譜同樣有升降號。在簡譜中,若需表達升降號,就把符號加在數字1至7的前方,讓該音升高或降低。若要把升降號加在調號跟和弦CDEFGAB七個字母,就須加在它們的後方。
在五綫譜中,C小調要把B-E-A三個音降低半音。所以表達它的和聲小調時,就會把一個還原號放在B♭前面。簡譜就一定得寫♯5,因為5不能下降。

延音線、圓滑線與其他音樂符號

簡譜延音線(Tie)跟圓滑綫(slur)都是跟五線譜相同,一定得置在數字上方。表達跳音(staccato)時需要特別小心,因為很容易會跟低八度的那一點混淆,因此在表達跳音時把那一點寫得粗點及低點。
From: Wikipedia

Leave a Reply